项目动态
当前位置:
“双一流”建设 | 深研会第50期:平台、劳动与社会福祉
发布时间:2022-09-2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8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和《国际新闻界》联合举办了以“平台、劳动与社会福祉”为主题的第50期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本次深研会通过鲜活丰富的本地化个案,聚焦互联网平台劳动的中国实践,以跨学科研讨的方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中国平台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贡献扎实的经验知识与学理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为深研会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致辞。他指出,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当前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三大体系建设指出了明确方向。我们寄希望于举办系列主题的深研会能够推动新闻传播学理论的创新发展,同时对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予以响应、做出贡献。他表示,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问题导向,今天深研会的主题是平台、劳动与社会福祉,这其中蕴含着很重要的问题意识,本次深研会有来自人大经济学院、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等跨学科的研究者加入进来,跨学科交流是我们一起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多学科视角的交流讨论有助于构建不同学科之间开放的主体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主持深研会

本次深研会的论文报告与评议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共8篇论文。上午场的论文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主持。他表示,本次深研会聚焦中国语境下的平台劳动议题,这是中国学者对这个议题的本土化思考,我们期待产出优秀的论文成果并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对话,让更多学者了解中国当前的前沿学术话题。在上午场的深研会中,研究者们围绕平台劳动的空间生产、劳动分化、平台媒介化以及平台生产方式等问题展开讨论与评议。

【论文报告】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丁未发言

丁未基于深圳微信车队的田野调查,从平台劳动者的媒介战术与组织形态等方面来探讨中国语境下平台劳动空间修复的能动性与局限性,并由此分析空间生产如何导致劳动者内部的竞争与不平衡关系。她认为,差异化的城市流动空间使得平台劳动者能够与隐形算法进行灵活的周旋、切换和应对,但也不能“浪漫化”劳动者的这种主体性。在研究路径方面,丁未倡导在劳动过程理论中加入空间元素,并与微观地理学、劳工地理学相结合来拓展数字时代平台劳动的空间生产问题。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亭亭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许德娅发言

刘亭亭、许德娅通过对小红书平台化过程的聚焦,讨论小红书作为一种生态型的数字平台如何导致时尚博主的劳动分化。她们指出,文化生产的平台化以“内向渗透”和“向外延伸”两种方式,使得小红书可以积极地促成数据化运营、商业化模式、女性化定位的运营逻辑,并直接塑造“弹性老博主”“顽固老博主”以及“平台新博主”等三类时尚博主类型,在这样的平台化情况下,更为抽象的“网感”、流量词、数据化运营等惯习,重新定义了博主的时尚想象。

【论文评议】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洪喆评议

王洪喆认为丁未对平台劳动者的追踪式田野调查,在研究发现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重要启示,她将平台劳动研究“去平台中心化”“去数字中心化”,重视对组织形态、空间生产等核心概念的历史化和纵向梳理,这种研究视角在当前传播学对平台劳动等议题的关注中是很稀缺的。此外,他指出刘亭亭、许德娅对中国时尚文化平台化生产的考察,需要进一步前溯时尚文化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历程,三类时尚博主的劳动分化和比较可能会受限于研究样本的规模,在研究方法上,他强调如果将时尚文化生产予以空间化和历史化,那么对中国时尚博主的关注也会有一个“去平台中心化”或者“去互联网化”的研究思路。

【论文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萍发言

孙萍从“平台的媒介化”这一理论问题出发,主张将平台视为一种关联性媒介,这种关联同时体现为媒介化与组织化的双重过程,关联性媒介作为一种动力机制,使得平台能够以劝服、合作、规制等措施连接各种社会资源、组织和参与者,并通过吸纳、聚合、匹配等策略确立自身的正当性。她认为,平台经济的运营和获利方式正在由控制转变为“连接”。孙萍表示,关联性媒介作为一个中层概念,它的提出意在倡导平台劳动研究采取一种去媒介中心主义的、能够促进联通与对话的理论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齐昊发言

齐昊基于平台劳动不稳定性的经典问题,凸显平台经济的非平台中心化、前互联网时代的劳动组织方式。他提出“跨界统合”概念来总结当前平台经济中的资本运作模式正在从遵循利润逻辑的生产方式向遵循生计逻辑的生产方式跨越,而跨界统合作为一种劳动组织方式同时也是平台劳动不稳定性的核心机制。同时,他基于工业时代“大工业-家庭劳动”跨界统合与当前平台经济语境下跨界统合的比较分析,认为二者虽然有着迥异的技术发展与历史背景,但在成本效率和劳资力量这两个前提上并没有本质区别。

【论文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董晨宇评议

董晨宇认为孙萍的论文很好地捕捉到了中国语境下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概念即关联性。同时,他基于概念化和比较分析视角,指出大众媒介时代的报纸似乎也有类似惯习化、中介化、具身性的关联性媒介特征,那么,平台作为一种关联性媒介,它的概念边界在哪里,传统媒体的关联性与平台的关联性,二者的理论区分在哪里。他认为,平台用户、平台辅助者以及平台劳动者彼此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也可以被纳入平台作为一种关联性媒介这一研究思路中去考察。此外,作为跨学科的探讨,董晨宇认为齐昊论文的鲜明之处在于强调了平台经济“旧”在哪里,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聚焦的“新”在哪里。他同时指出,对于历史的、“旧”问题的凸显怎样直接增进并启发我们对当前平台经济的思考或许是这篇论文需要进一步回应的方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赵曙光教授主持深研会

本次深研会下午场的论文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赵曙光主持,他指出平台劳动话题以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展开的个案研究,增进了我们对这个学术议题的直观认知和深入理解。在下午场的深研会中,研究者们围绕平台劳动的稳定与不稳定性、平台内容审核、跨境电商平台的数据生产以及平台算法的嵌入性与常规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与评议。

【论文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劳动关系专业博士赵磊发言

赵磊在对合规网约车司机的田野调查中提出“稳定的有产者”,相较于主流平台劳动研究所凸显的“不稳定性”,她认为合规网约车司机在预期收入、工作机会、福利保障、经营成本等方面具备稳定有产的基本特征,而“熬”时间、“养数据”以及“巧用平台规则”是这种“稳定有产者”的形成机制,这是由地方政府、网约车平台和网约车司机之间就利益和能力以及内嵌于其中的过程和制度所共同建构。不过,她同时指出,“稳定工作”本质为一种精益的劳动激励机制,而平台创造“稳定工作”更多是为了低成本地解决供给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翟秀凤发言

翟秀凤以全球互联网平台的内容审核为切入点,聚焦国际、国内互联网平台内容审核产业的布局和现状。她认为,尽管大型互联网平台已经开发出一些更为前沿的机器内容审核产品和算法,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工审核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劳动过程。

【论文评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梁萌评议

梁萌认为赵磊对于平台劳动中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比较分析,捕捉到了这一劳动领域中的逐底竞争现象,论文中对平台劳动过程中什么才是稳定,什么又是不稳定的困惑和追问是很有价值的。同时,梁萌强调在田野调查中需要处理好平台劳动的实践状况与访谈对象个体认知之间的关系,如果平台劳动在整体上是不稳定的,那么在个体认知中产生“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他们所认为的“稳定”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可能也是值得从本地化视角中去进一步思考。此外,她认为翟秀凤的论文亮点很多,整个田野资料的呈现非常扎实,论文的宏观思路很有意义,建议将这些田野资料用一个核心概念来统领并进一步细化论文的研究思路。

【论文报告】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许天敏发言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林颖发言

许天敏、林颖以跨境电商为例,考察“数据”作为实践要素对于平台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基础设施化构建,研究认为,数据构建了以平台为核心的数字运作基底,是搭建平台主体交往的重要生产资料,平台劳动者通过“数据搬运”“数据养殖”等方式,帮助运营者与平台快速完成“流量匹配”,实现跨境电商获益的现实意义。她们指出,平台劳动实践中的“养数据”和“喂数据”体现了数据更新的流动化过程,同时也反映了电商在跨境服务中不间断的数据革新并适应网络技术高流动性的变化特点。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博士后束开荣发言

束开荣以“送外卖”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探讨“技术-组织”视角下,算法系统得以嵌入平台劳动的本地化情境,并以此常规化外卖骑手时间与空间秩序的实践过程,研究发现,算法系统在平台劳动中的常规化与嵌入性体现了一种不同于算法规训的“算法协作”过程。他认为,平台劳动中算法系统与劳动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蕴含着智能技术被组织化的实践逻辑,“技术-组织”视角下的“算法协作”有助于补充并揭示一种“去算法/平台中心主义”的研究路径。

【论文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王斌评议

王斌认为,前面的两篇论文为我们呈现了平台劳动过程中很多场景化的知识,束开荣的论文通过常规化和嵌入性这两个社会学概念讨论了平台劳动中技术被组织化的实践问题,许天敏和林颖对跨境电商的考察将数字基础设施的视角带入平台劳动研究,这两篇论文所蕴含的学理与实践关系是丰厚的、多层次的,不管是“送外卖”还是跨境电商,作为平台劳动中的个案,它们都是我们理解当前平台社会最直接的界面。此外,他指出,如何在纷繁的鲜活个案中去确定研究边界,回溯重要的核心概念,特别是如何与互联网发展早期的重要概念进行对话,由此去发现学术研究方面的历史线索,对这些历史线索的重视,或许能够为当前传播与媒介研究中,对新问题、新现象的情境化描述构筑基本的研究共识。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

(文字:小树  图片:许雯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新闻楼506

在职课程:010-82501820 / 010-82509357

高端培训:010-82509357

电子邮箱:rucxwpx@163.com

邮政编码:100872

友情链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

Copyright ©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